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P1 → P4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时代。
= 时代?!大势(时势),主次矛盾(社会),核心变革力量(个人、组织)。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拓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 穷,变,通,达。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其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具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 实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规律)和革命性(彻底批判、立场鲜明)的统一?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 时代,规律,创造(抓住时代脉搏,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提供研究的方法,而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现今时代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课题的实践经验,为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P43 → P120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点,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讲求的是放弃空想,实事求是,不断地探索、认识、更新!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提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 五大基本范畴,是如何定义的呢?基本环节?透过现象看本质,思其因果,了‘然’(必然?偶然?),有无可能性、现实否?以何内容、表现形式?
物质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两个特点。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本质区别。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客观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依赖于物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对物质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联系和发展),运动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P121 → P176
认识是指人们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个人思想的发展史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反映论。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以要正确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个阶段。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 感性(感觉、知觉、表象) → 理性(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是主体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真理是客观的,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人的认识通过相对真理而走向绝对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是统一的。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P177 → P24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和能动的反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起决定性的作用、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 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吗?一直在攫取自然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 呜呼,生产资料?!?!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有两种,即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和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发展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既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 社会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资源分配(物质利益)问题!
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文化具有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等根本特性,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文化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解决了什么问题?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教育、科学、艺术皆属广义的文化。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即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有自然属性(人的肉体及其特性)和社会属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劳动中结成的)的总和。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个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又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即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P247 → P309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和最普遍的经济形式。建立在分析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深刻阐明了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构成与创造、货币本质与职能、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以及价值规律等一系列重要经济理论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的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产生的,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而资本原始积累则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的。
> 生产关系 =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 产品的分配方式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和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 剥削?分配!分配!分配!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和见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P311 → P365
单个资本的运动包括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只有连续不断地循环运动,才能使资本家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则影响着剩余价值生产的数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社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必须按照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客观要求,保持两大类之间的一定比例关系,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都能在实物形态上得到替换,在价值形态上得到补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在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中,产业利润是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股息、地租等)的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它所执行的就是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它来源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的货币资本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资本形式,它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和银行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经营组织形式。
= Emm… 资本的流通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P366 → P411
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在自由竞争中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当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走向垄断。垄断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它是通过各种垄断组织和垄断价格取得的。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序的提高,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程序不断加强,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P412 → P461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同时胜利论,列宁则根据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新形势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并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列宁和斯大林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是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是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有其历史必然性,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更重更艰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P462 → P492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存矛盾的运动,阐明了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展望,科学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后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必然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将来再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需经过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和充分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各种主客观条件,才能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